课程标准(初中2022) 311说的 了解即可~ 一 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地 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 环境和发展问题,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作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 园。地理课程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体现地理学特点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培育学生的人 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本课程与小学科学、小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有关内容相衔接,与初中其他课程部分内容相关联, 为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 课程理念 2011 2022 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 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打下基础。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1.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 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2.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 3.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 4.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 5.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 三 课程目标 2011 2022 地理课程目标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 (一)核心素养内涵 (一)知识与技能 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 2.综合思维:指人们综合地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3.区域认知:指人们从空间一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 (二)过程与方法 式和能力。 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 1. 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 与 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是建立人与自然 生命共同体的需要。 人地协调观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 自然、 发展等观念, 滋养人文情怀,增强社会 感。 2. 综合思维 指人们 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是一个综合体,需要从多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时空变化等角度加以认识。 综合思维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动态、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树立求真 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 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进行野外考察或运用相关资料,说明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 3.区域认知 指人们从 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人们将其划分成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 认识。 区域认知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建立地理 ,认识不同的区域既各有特色, 又相互联系,增强热爱 的情感和国家认同感,增进对世界的理解,逐步形成人 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认识区域”主题包括认识大洲、地区、国家等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涵盖 这些区域的地理位置、 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区域联系等内容,旨在 帮助学生理解世界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社会文化的多样 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意识。 4. 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 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是地理学常 用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 地理实践力的培育, 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适当的地理实践活动方式,观察和认识地 理环境,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并在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乐学善学、不畏困难。 学生能够通过设计、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 组织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从不同媒体 及生活体验中获取并运用有关中国 地理的信息资料 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 和 是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所需要的重要思维方式和能力, 则是学生秉持人地协调观、 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方法,在分 析和解决地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时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 (二)目标要求 1. 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活动深 刻影响着地理环境, 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和工具,面 对世界、中国、家乡出现 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作出初步的分析和评价,并具 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能够立足家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初步 树立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观念。 —— 2. 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由地理要素在不同时空 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 的;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自然、人文特征及其时空 变化特点,初步形成从地理综合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初步具备崇尚 真知、 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等科学品质。 —— 3.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地球上有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 每一个区域都有 各自的特征,不同区域之间会产生联系;能够运用多种地理工具获取区域信息,认 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初 步形成从空间一区域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 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增进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 识。 —— 4.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 践活动的基本方 法;能够在校内、校外的真实环境下,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通过地理实践活 动,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的状态,尝试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增强信 息运用、实践操作等行动力;能够养成在实践活动中乐于合作、勇于克服困难等品 质。 —— 地理课程从 的视角对课 程内容进行组织,按照“宇宙一 地球一 地表一世界一中国”的顺序,引导学生认 识人类的地球家园。 地理课程以认识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关 系、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要线 索,并将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工具的运用 贯穿其中,形成将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 为一体的课程内容结构(图2)。 2011 2022 主题式内容框架 四 课程内容 2011 2022 五 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 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地理课程学 业质量标准是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 写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学业质量描述 1.“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学业质量描述; 2.“地球的表层”学业质量描述; 3.“认识世界”和“认识中国”学业质量描述。 六 课程实施 2011 2022 (一)教学建议 (一)教学建议 1.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 1.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整体性 2.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 2.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要聚焦重点内容 3.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 3.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4.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教学活动要强化基于真实体验的地理实践活动 2011 2022 六 课程实施 (二)评价建议 1.过程性评价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的制定 1.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 (2)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1)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3)评价的实施 (2)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4)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评价结果的解释 2.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2.学业水平考试 (1)纸笔测验评价方法 (1)考试目的 (2)档案袋评价方法 (2)命题原则 (3)观察评价方法 (3)命题规划 3.评价的实施 (4)题目命制 4.评价结果的解释 2011 2022 六 课程实施 (三)教材编写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1.充分体现教科书的育人价值 1.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 2.合理组织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2.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 3.精心选择教科书的内容素材 3.设计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内容 4.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 4.大胆创新教科书的编排和呈现方式 5.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内容呈现方 5.尝试研制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教科书 式 2011 2022 六 课程实施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建设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 1.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2.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 2.利用学生学习经历资源 3.开发社会地理课程资源 3.开发社会地理课程资源 4.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4.利用数字与网络资源 2022初中课标

pdf文档 义务段地理新课标(2022)-重点标注版

知识讲解 > 地理教师专业 > 知识讲义 > 文档预览
资料共22 售价:5 0 下载 269 浏览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义务段地理新课标(2022)-重点标注版 第 1 页 义务段地理新课标(2022)-重点标注版 第 2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
本文档由 猛虎 于 2023-12-29上传分享
相关精品文档